“辨证论治”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。辨证就是医生对病人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等诊断,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,找出核心病机(也就是所谓的主证)。论治是在找出核心病机的基础上,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方法。
现在教科书《诊断学》上对于临床上常见的症状、舌诊、脉诊、六经辨证、五脏辨证、病机辨证等等。对中医辨证都已进行了很全面的整理,大学几年读下来,大多也知道了辨证是怎么一回事。但是有很多中医学子,在临床治疗过程中,觉得对中医学什么都懂,但临床治疗时又找不到主证,找到了主证又分辨不出主证所变化出来的变证、挟证、兼证等等问题,觉得所学的知识散乱无所适从。
因为教科书上的辨症内容,是把中国历代名医的一些辨症学,进行分类、归纳、整理而成,所讲的是一些很抽象的概念性问题,只是教人怎样去把握辨证的原则和方法。但临床上的病情是千变万化的,病情会随着天气、饮食、运动、情绪等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。用书本上的教条去辨别多变的病情,自然是治不了。
从临床上来看,病证很单一的病例很少,很多是虚实寒热错杂的,病人来看病时所说出来的症状一大堆。要把这一大堆的症状群有条理的分析,找出主证、变证、挟证、兼证等,才能找出正确的治疗方向,才能开处主次有序的处方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。
中医的辨证,讲的是望、闻、问、切“四诊合参”,很多中医学子,在理论上知道四诊合参,但在临床上则随便以患者的两个症状就开处方。诊断时顾得了症状顾不了舌脉,主要还是对中医的核心基础没有好好的把握,没有对这四诊合参没有很好的利用。
辨证上,最主要的就是找“主证”。找主证很简单,只要把患者所告知的症状群中,找出能和舌、脉、以及神色能相合的,这就是该病的核心病机。再以核心病机来分析其它症状,这样一来,就可以把病情分析得主次分明。
半月前岭下朱施阿姨介绍她的一65岁的邻居女患来看病。
望诊:面色暗,眼框暗黑,神疲没精神,忧郁愁容;
闻诊:讲话声音低沉无力;
舌诊:舌淡,苔滑腻;
脉诊:沉细弱无力,重取内动;
问诊:潮热、汗出;头左边疼痛;腰酸腿软;失眠;怕冷;稍累则白带出,并且白带量多,现时值梅雨天,则更加严重;二便正常。2010年丈夫重病,花钱十余万而人财两空;儿子刚买了车子第三天撞人又赔钱数万。
此患在金华久治不好,见前方有的用天麻钩藤,有的用固肾法,有的用麻黄根浮小麦为治等等。用天麻钩藤治则头痛好转,用固肾则白带减少,但对于潮热汗出等症状总是得不到缓解,病情也一直没见好转。
四诊合参:面色暗,眼框暗黑,神疲没精神;讲话声音低沉无力;舌淡;沉细弱无力;腰酸腿软,怕冷,稍累则白带出。这些信息可以相合,所以可以得出病人的核心病机是气阳两虚。气为阳,也根于阳,阳根于肾,所以治疗的重点必在肾中阳气无疑。虽说症状上见到潮热汗出,这是阳虚所至的虚阳外浮及阳虚不固;痛一侧痛是虚阳上冲于头,阳虚则血运不畅,所以头痛见一则;失眠是虚阳上扰心神;这些虚阳所些的外浮上扰等,脉中沉取内动可知。舌苔见滑腻,是阳虚气化不利的湿气内阻。
黄芪50g苍术30g陈皮20g半夏20g炮附子20g川断30g狗脊30g菟丝子50g山萸肉30g芡实30g黄芩15g郁金20g川楝子15g怀牛膝20g鸡血藤50g荆芥5g。5剂。
针对气阳不足的核心用药:黄芪50g炮附子20g川断30g狗脊30g菟丝子50g,阴阳是互根的,片面的温阳不去顾阴,则阳无以依附,反而温不了阳,加用山萸肉30g固肾精以达到阴生阳化的目的;阳虚则升发无力,所以白带不固,加用芡实30g以固脾肾,酌加荆芥5g以升提。
针对虚阳外浮的潮热汗出、失眠,治疗上得去上焦虚火,肺为五脏之天,肺气一清宁,则虚浮之火自去,用药:黄芩15g;再加上郁金20g清心解郁,川楝子15g泻肝火,怀牛膝20g引火下行。这样一来,外浮的虚火则能下归入肾。
阳虚不能运血,用鸡血藤50g。
舌苔滑腻,用苍术30g陈皮20g半夏20g以运湿通阳。
病人服药一剂就觉得精神明显好转,白带量开始减少。三剂后睡眠好转,第一次来诊,患者说感觉很好。再以上思路治疗半个月,诸症全除。
本人以上述的方法,针对患者众多的症状群中找出和舌、脉,以及神情气色相合的,定为核心病机,这就是主证。再针对主证所变化出来的一系列症状来一一分析,就可以把病人的整个病情分析得很透明,再定治疗方向,再来选择合理的中药治疗。
我教我学生,在临证时弄一个本子,把病人的病情顺过来分析,再反过来分析,这样认真的演义着,这样的方式来处理,有100个病人看下来,对辨证这关自能有很大的提高。如果治好了,要去分析为什么能治好,治不好,也一样的来认真分析为什么治不好。这样的临床治疗,治1000个病人,必成高手。
这种方法,能把中医的整个理法方药结合为一起,但得先把基础理论上的东西学好,比如天之五气、人之五脏五志以及中药的五味四气、性能、功效等必须扎实的理解,要不谈辨证也是空谈。
要达到精准的辨证,基础必要扎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