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,很多人对一般医生(特别是社区医生和小诊所的医生)持怀疑观点,即使是小病,也愿意到大医院看专家门诊,花费长时间等待的专家门诊往往只是数分钟就被打发。病人的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,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得了什么疑难怪病;是不是现在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的人都不会治病了;现在的专家是不是真正的专家等等一连串的疑问。
将医院和医生分成了三六九等。医院方面有三级甲乙、二级甲乙、一级五等;医生方面有本科毕业的医生、主治、副高、正高;近年还增加了所谓的硕导和博导等等。这种等级的存在基础不在于学术而在于经济利益。
医生的临床经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在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断的去积累经验,和不断去学习,把理论和临床的实际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使技术不断的提高。而不是因为经过外语考试和几篇论文可以来评判的,评价医生的水平应该是他周围的患者。现在有不少医生热衷于写论文升职称,因为目前中国的医生升级主要的途径是论文的发表,只要升了副高就可以专家自居,赚取更高的诊疗费,并且工资、福利、退休后的费用等也有很大的提高。试想一个医生整天只在于东抄抄,西抄抄的在写论文,而不是把精力花在临床的治疗研究上去,这样的专家又能治什么病?于是有了为实现升级而进行公关的现象。现在国家在提倡法制,官司很多,对于很多疑难重症,能不看的尽可能的不看,不能不看的。专家在医院里技术没有多大的提高,但为人处世还是很有一套的,开个太平方治治,治不死病人,但很安全,方方面面都能过得去,铁饭碗不能丢,行医一辈子,不能晚节不保而失大,总得为子女也想一想吧。
中国目前对医生的教育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,经这几十年的发展,已成专业化体系也很完整,但就是学校教育的理论和临床的治疗有相当的差别。通过学校培养出来的西医生,80%这是全国公认的只会用“三素一汤”(三素是维生素、抗生素、激素;一汤是生理盐水)。中医生则只会套死方治多变的病,效果不好,则说中医无用、不科学。但进了医院,有一个稳定的工作,则一心去写论文,当一文字医生,最起码这一辈子的生活是不用愁了。作为全国知名心血管病医疗和研究机构,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近年招聘了不少硕士、博士。该科组长曹向戎医生颇有同感地说“一些刚毕业的心外科博士生,连手术操作、围术期处理等心外科的基本功都掌握不了,对心外科各种疾病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书本上,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不甚明了。” 博士医生拿不起手术刀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近10年来,医生的学历越来越高,但临床动手能力却并未成正比例。现在各大医院招新几乎是“非博士不要”,但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医生不光在询问病史、确定治疗方案等基本环节上有待锤炼,就是外科浅表肿物切除等一些常用的小手术也做得差。
中医学是治病治人的一种医学体系,在学校毕业的学生理论着实是很好的,并且学得很全面,英语也很精通。但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一种多学科的社会科学,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技术。学校的学生,不把精力学中医学,西医也学,说是中医现代化我的两个学生,一是本科,一是硕士,理论都比我好,但我临床上的开方用药,却看不懂,只一句话“老师,我觉得你用药很民间化。”但我也让他们试治过几例,望闻问切下来,说是兼症太多,无法选择方剂。不管他们的治疗技术怎样,如果他们日后多发表论文,弄个专家总也可以的吧。
说到中医,国人都觉得是老的好,现在在世还开方治病的医生要65岁以上才可以说是老中医吧,65-80岁的人,是在1930—1945年出生,1930年是国内军阀混战时期,1945年则是抗日结束国内解放战争了,后来是经过了大跃进,吃食堂,文化大革命等,直到1978年国内的政治才得以稳定。这一年龄阶段的人,到1978年是35—50岁左右了,也就是说这一批人最富贵的受教育时间都是在政局动荡中渡过,所受的教育,可想而知。1978年后,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的人才,于是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中医学人士都进了医院,1985年后,中国的医药市场开放,以药养医的局面形成,这一批人,只要会多开回扣药,那么厂家给医生发表下论文也不是很难的事,中医专家也就这样的造就了一大批。
本人认为,病人如果到大医院去看病,对一些名气越大头衔越多的专家,还是保持点看法为好,这一类专家,往往只是一个社会活动能力很强的文字医生。比如浙江省某病的治疗中心主任,名气大,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人,但很多病人冲其名去求治,多得不到有效的治疗,反而是到另一医院一个名气要少得多的医生那里治好。对于这一现象,本人曾去打听过那中心主任,原来该主任原来是一个从政人员,对怎样向上爬这一个套路很懂。而另医院的医生,只是一个医生,只懂得怎样去给病人治病,名气不大,但真实的水平比那中心主任要好得多。这样的情况浙江有,在中国目前这种体制下,别的地方也一样有的了。
说到西医专家比如内科不懂手术,这是很正常的事,因为西医主要讲的是对抗治疗,针对性很强的。中医方面一个治疗杂病的,不懂得正骨这也说得过去,因为骨伤科的正骨手法这也是很专业的。但从整体来说,中医实没有什么真正的专科,中医是建立在一个宏观的整体效益的治疗,比如一个有胃溃疡的女性病人,同时还有妇科病,这是很常见的事。现在的医院把科室越分越细,一个消系统的还分什么脾胃病、肠病、肝胆病等。这对某一方面的局限深入是有利,但对于一个医生也就局限了,眼界会更局限,考虑病情只会从自己熟悉的一方面去考虚 ,固执片面的已见,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可能。一个真正的专家,历史上的李东垣、朱丹溪、叶天士,现代的姜春华、朱良春等那个不是什么病都治。
中医要“老”的好,这观点我不太同意。现在中国的老中医由于出生时的历史条件,没有很好的中文基础,对中医先贤的精华也不可能很好去继承,大多是邓小平以后上来的名医,中医的整个基础体系不扎实,大多是局限于自己某一方面的临床经验,几十年磨出来,在治疗某一些病是有可取之处,但由于整个基础不好,要治疑难重症,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,这和骑自行车一样的,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代步骑一辈子的自行车也只能是代步。中医的发展历来是师徒的方式传承,现在在行医的中医专家,很多是家传的,家传的学识,是有过人之处,但中国人大多较保守,对自己的东西大多秘而不宣,对外界所说的也多是一些“大道理”,所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。上海已故的中医生金寿山前辈,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,也说到了其他医生不教而去偷学的事。说到偷学,这事我也做过,以前在浙江省中医院时,我也常常跑到李学铭等人的背后去看他的诊断、用药思路,回来再细细的揣摩。在金华也一样,只要有点名气的中医生,他们的背后,曾有我的身影。一个医生只有从治疗为目的出发,兼容并包,融会贯通于百家之长,对于大症重症才能举重若轻。
病人也许会问“如果没有实力是混不上去的。”当然也不是说这一类专家一无是处,对医学上自然也有一定的技术,只是和真正高水平的人来说是有一个差别。还有很多病人会说,“一个医生的技术宣传主要是病人的口碑,”这话不全对,我是一个医生,能够为医生宣传的病人不到1%。大多医生的出名还是抓住了病人的心理,从各方面来宣传出来的。在大医院里的,只要在专家宣传栏里把该医生发表过什么论文,得过什么奖,通过文字润色一下,病人看到了多多少少会去看下。私人办的医院,则多以媒体广告等方式来宣传为主。并不是病人的口碑。中国病人生病人生怕被别人知道了,怕走出去别人会有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,还里还敢到处去说自己得了什么病,是那里的某某医生治好一类的话。还有就是中国人传统下来的一种劣根性,高兴看到别人过得不如自己,自己找到一个好医生把病治好了,看着别人生病,而在一边洋洋自得。这和炒股票一样,其实很多人是没有赚到什么钱的,但总是高兴在外面吹嘘说自己赚了。病人对专家的迷信程度,又怕被人笑话,就会找很多话来证明自己的聪明,那个专家是真正的专家。
但真正有实力的专家还是有的,西医方面有黄家四、吴阶平等,中医的朱良春、焦权德、关幼波、邓铁涛等等,这一些都是在医学行业里很有建树的人。本人认为这一些人可说是真正有实力的专家,但中国是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,就这么些专家,对这么多的国民人说,是少之又少了。而一些名气不大技术很好的医生,是有一大批,只是病人没识得。本人是一医生,在大医院里呆过,也在基层做过,对中国目前这一现象还是见过不少的。劝告病人,如果要去看专家,必须先得从多方面的去对这个专家先作一个了解,不能盲目的道听途说。